杜谦闻言,先是抬头看了看李云,有些高兴:“这么快?”
“臣本来以为,河东李氏还要磨蹭一段时间。”
李云开口笑道:“苏大将军的文书,十天前就到了,只是那个时候,咱们在忙着科考,只能先放在一边。”
“如今,那位河东节度使李祯,应该都已经快要到洛阳了。”
杜谦欠身行礼,开口道:“臣明天,就准备派往太原的官员,河东道观察使先前陛下已经定了下来,让徐坤去试一试。”
“至于太原府的主官。”
他看向李云,开口说道:“这个缺位一直没有定,臣这几天考虑了一下,似乎可以让原陈州刺史刘知远,去任这个差事。”
李云一怔,然后看着杜谦,杜谦神色平静,开口说道:“陛下,刘知远是中原第一个开城投降陛下的刺史,而且其人…是有一些本事的。”
刘知远这个人,的确有能力,但是手段并不怎么光明正大,而且他先前在陈州的时候,就从当地刮了不少,如今去太原…
似乎感觉到了李云的疑虑,杜谦低头道:“陛下,刘知远这种人,是顶顶聪明的人,极会审时度势,他从前可能有些不太干净,但是如今归顺了新朝,归顺了陛下。”
“他就会察言观色,体会圣心。”
杜谦意味深长的说道:“说不定,他就变成一个清官了,而且即便不是清官,臣相信他也能做一个能臣。”
对于朝廷里的官员来说,固然有一些人,不管走到哪里,他都能坚守本心,不贪不占,也有一部分人,走到哪里贪到哪里。
但其实还有一小部分人,这部分人行事极为灵活,清官与贪官,有时候在他们身上,界限并不分明。
所谓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
一般是上头喜欢什么样的官员,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官员。
刘知远就是这种人,他绝对是一个聪明人,甚至在杜谦看来,刘知远将来,多半会在新朝里,崭露头角。
李云摸着下巴思索了一番,然后点头道:“那好,就让他去罢。”
“不过太原在这个当口,很是要紧,不仅事关整个河东道,对于整个北方都颇有影响力,外放刘知远之前,让他来见一见我。”
“我亲自跟他交代几句。”
刘知远,对于新唐来说,除了他的个人能力之外,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象征意义,他是第一个投降的使君,重用他,就能够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人。
而且,如今宫里的某一位嫔妃,当初就是刘知远献给的李云,这位嫔妃,还成功为诞下一子。
有这一层关系在,刘知远在新朝的前程,就更加广大了。
君臣三人详细讨论了一番河东道官员任命的问题,又聊了聊如何进取关中,以及进取关中的时间问题,一直到天色黑了下来,李云才站了起来,看了看已经脸色苍白的姚仲,摇头叹了口气:“姚先生这段时间,也着实辛苦,今天就不要去考棚那里了,回家里睡一觉罢。”
姚仲摇了摇头,低头说道:“陛下,阅卷未毕,臣这个主考,不能返家。”
他对着李云拱手之后,低头道:“臣,去考棚睡一觉就好了。”
李云叹了口气,点头答应,然后站了起来,开口道:“今天就说到这里,二位都去好好歇息罢。”
他看向两位宰相,缓缓说道:“新朝初建,咱们的事情还有太多太多,事情这么多,一天两天是做不完的。”
“二位,保重身体。”
两位宰相,也都对着李云深深低头行礼。
“陛下也一定保重龙体。”
…………
四月。
就在科考试卷即将阅毕之时,河东节度使李祯,带着十几个随从,终于赶到了洛阳城,他到洛阳城外之后,洛阳尹李正抽出时间,亲自到城门口去迎接他。
见到了李祯之后,李正远远就上前,抱拳行礼,笑着说道:“李将军远道而来,失迎失迎。”
李祯上下看了看李正,见到他身上穿着的紫色蟒袍之后,便猜到了李正的身份,他连忙下马,低着头抱拳还礼:“太原李祯,拜见晋王殿下。”
李正有些差异,问道:“节帅认得我?”
“王爷大名,早已经遍传天下了。”
李正摇了摇头,开口道:“我只不过是运气好,跟着皇兄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罢了。”
说着,他上前拉着李祯的衣袖,笑着说道:“皇兄知道李将军今天要来,特意让我代他,在这里迎接将军,如今皇兄已经在宫里等候将军了。”
“将军随我来。”
李祯神色有些惶恐,连忙说道:“在下只不过是一降将,如何能…”
“哎。”
李正摇了摇头,笑着纠正道:“将军这话说的不对,你我双方从来也没有当真为敌过,只是将军从前侍奉旧周,如今改朝换代了,将军便弃暗投明。”
“没有降将这个说法。”
李祯听到这话,也愣住了,他眨了眨眼睛,看着李正:“王爷,这…”
李府君拍了拍他的肩膀,笑着说道:“不用多说了,就是这个道理,将军快快随我进城罢。”
“莫要让陛下久等了。”
“是。”
李祯微微低头道:“王爷带路罢。”
李正带着这位河东节度使,顺利的进了洛阳城,又一路将他带到了皇城里,最后畅通无阻的进入到了皇宫,到了甘露殿门口。
李祯站在甘露殿门口,回头看着李正,还有些惶恐:“王爷,在下是不是应当沐浴更衣之后,再来面见…”
李正哑然一笑,在他身后推了一推,将他推进了甘露殿。
“陛下不在意这些,将军快快进去罢。”
李祯一个踉跄,被推进了甘露殿,他站稳身形,四下看了看。
只见这座天子的书房里,不仅摆了各式各样的书本,文书,还有两个兵器架,兵器架上有各种各样的兵器。
一杆黑色的大枪,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,这大枪上下漆黑,但是枪身枪尖上,到处可见伤痕。
显然,这就是追随天子征伐多年的那柄大枪了。
此时,天下间到处都在传闻李皇帝的故事,有人说李皇帝手持的长枪,乃是一头黑龙所化,跟随皇帝南征北战多年,战无不胜。
当之者死。
在这杆枪下面,还摆放着一杆不是很长的铁管,李祯看了一会儿,看不出用途,他正准备上前细看,忽然听到了一阵脚步声,他连忙回头,只见一身蓝衣的高大天子,已经站在他身后,正背着手,笑呵呵的看着他。
李祯吓了一跳,连忙跪在地上,对着天子叩首行礼:“臣太原李祯,叩见陛下。”
“吾皇万寿。”
李云上前,将他扶了起来,笑着说道:“咱们还是本家,李将军不必客气。”
“这一次河东之事,全赖李将军深明大义,免去了一场刀兵,拯救了无数人性命。”
“这是莫大的功德。”
李云看着他,笑着说道:“朕应当代军中将士,代河东道百姓,谢过将军才是。”
李某人这话,倒是真心诚意。
毕竟河东军归降的时候,是有七八万军队的,这么多军队,要真是真刀真枪的拼杀,哪怕苏晟那里一切顺利,恐怕也要打上一两年时间,甚至更久,才有可能建功。
如果河东军,在河东道境内游击,甚至到中原来捣乱,那么这个时间就可能会更长,两三年甚至都不能见全功。
而李氏兄弟这一投降,河东道许许多多的问题,立刻迎刃而解。
此时此刻,哪怕是身为天子的李云,心里也是相当高兴的。
李祯闻言,立刻回过神来,他退后两步,再一次跪在地上,深深低头叩首道:“臣与河东军上下将士,先前不明圣主,多次冒犯王师。”
“请陛下,重重责罚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