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:
关灯 护眼
优秀小说 >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 > 第362章 赳赳老秦

第362章 赳赳老秦

    朝仪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,长安街头巷尾都空前热闹起来。

    那日朝议之上,刘荣花式羞辱、回怼匈奴使团的一幕幕,已经衍生出了无数种版本,传唱于长安城八街九陌之中。

    不怪长安百姓太闲;

    实在是刘荣零帧起手——以杀匈奴副使,来作为本次汉匈正式交涉的开端,太过于骇人听闻,也太令汉家之民热血沸腾了。

    两国交战,不斩来使!

    这是早在数百年前的春秋之时,便为华夏之民普遍接受的政治潜规则。

    敌我双方,无论是两国之间也好,两方个人、群体也罢;

    甚至于官府和盗贼这种抽象的敌我双方阵营,在过去几百年里,都自发遵守着这个潜规则。

    在某些情况下,这甚至都已经不能算作是潜规则,而是明令禁止,必须遵守的交涉礼仪了。

    ——你遵守,那是你应该的!

    ——你不遵守,那就是你不讲道义!

    无论之前你有多占理、对方有多么不占理,只要你胆敢杀使,那从这一刻起,你占据的所有道德制高点,就都会成为对方的。

    漫长的春秋战国,以这项外交利益为基托,也衍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。

    如晏子使楚,完璧归赵之类。

    如此数百年下来,几乎每一个汉人心中,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印象:使者这个东西,他天生就是杀不得的。

    哪怕是平叛平乱、剿贼剿匪,但凡对方派来使者交涉,那无论谈没谈妥,都得规规矩矩把人给放回去。

    原因无他;

    无论交涉成功与否,都得让对方派来的使者,把交涉结果给带回去。

    匪盗、逆贼尚且能享受到的待遇,过去几十年间的匈奴人,自然也享受到了。

    非但享受到了‘不斩来使’的待遇,而且每次来长安,匈奴使团都无不满载而归。

    这一回,匈奴使团会不会空手走,却已经是不需要再去思考的问题。

    准确的说,如今需要讨论的,是浩浩荡荡百十来号人的匈奴使团,能带多少人踏上返途,全须全尾回到草原的问题。

    毕竟那日朝议,当今刘荣一言不合,就把匈奴使团当中的韩王部、东胡部——那些有汉人血统的匈奴使节全给砍了!

    原本八九十号人的匈奴使团,也随之缩水到了六十人不到。

    仅仅只是‘汉奸’二字,便是三十多颗人头应声落地!

    下一次,再扯个什么新词儿,指不定还要再死多少……

    “痛快!”

    “真痛快!”

    喧嚣之中,东市附近的一处茶肆,竟在这农忙开春时分,一反常态的坐满了人。

    几乎每一个人的目光,都落在茶肆中央,那屈身而立,单脚踩着案几的雄壮身影之上。

    要说这游侠,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农户们称道的,那无疑便是灵通的消息渠道,以及堪称艺术级别的讯息加工能力。

    且不管有几分真假——就算是当个故事听,那也是难得的乐子!

    毕竟在这个时代,除了八卦、吹牛,唯一合法的廉价娱乐方式,大概就是闷头造娃了。

    “诸君有所不知!”

    “那日宣室,当今可是头都没抬,都不等匈奴使团跪拜见礼,就把使团中的汉人给押了下去!”

    “匈奴使团都没走出宣室,那帮汉奸都已经押赴东市,明正典刑了!”

    “——诸君且想我汉家,何曾如此刚硬的处置匈奴人?”

    “更别提那些数典忘祖,跑去草原遍地胡膻之所,自愿披发左衽,判汉投胡的奸贼!”

    “解气,实在是解气啊!”

    “啊?”

    那大汉颇具蛊惑力的一声‘啊?’,茶肆之内,当即便响起一阵哄笑。

    事实上,也不用那游侠儿刻意蛊惑。

    近些日子,长安街头巷尾,有关匈奴使团的议论,基本都是这个画风。

    ——一群人聚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语,说出自己了解到的情报;

    说到畅快处,大家伙儿轰然一笑,然后继续说,继续笑。

    只是今日这茶肆,状况却明显有些不同。

    尤其是在那游侠儿做了开场白之后,接下来的议题,愈发朝着‘指点江山’的方向狂奔不止了。

    “哎,听说了吗?”

    “说是这回,陛下不愿再行和亲了!”

    “非但不行和亲,倒要反过来,让匈奴人给俺们汉家赔物什!”

    哄笑之后,茶肆角落传出一声嘹亮的呼号,当即惹得那游侠儿眼冒金星。

    “是极!”

    “当今可是说了,要让匈奴人将那河西之地,还有燕国以北的匈奴东海,都割让给俺汉家呢!”

    “——嘿,诸君想想;”

    “都不说俺们汉家——便说我老秦人,上一回听说外人给俺们割土,那都是啥时候的事儿了?”

    “少说也得是六七十年,始皇……”

    “呃,秦王政那会儿的事儿了吧?”

    这话一出,茶肆内的众人又是一阵面色潮红,神情说不出的自豪。

    ——无论史书怎么写、官方怎么定性,秦,都始终是老秦人最为之自豪的过往。

    曾几何时,赳赳老秦困居一隅,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当关东列国,底层百姓喝着浊酒,顶层贵族喝着可口美酒时,老秦人上到王公,下到黔首,都只能把自树上掉落的烂果子捡回来。

    随便找个山洞,用石块大致垒个坑池,把烂果子往里一扔。

    过个一年半载的,便能得一池烂果子自然发酵出来的苦酒。

    ——秦酒的苦,从酿造伊始,一直到成品的口味,都在全方位诠释着老秦人的生活。

    苦!

    吃穿用度,耕作、征战,无不是个‘苦’字所能概括。

    关东有客来,老秦人便用自己最能拿得出手的苦酒,以及带有肥膘的整块煮肉招待。

    十个被老秦人接待过的关东客人,有八个都会说:秦人倨傲无礼,以劣酒、浊肉待客,粗鄙不堪。

    甚至就连关东的诸侯们,都说老秦人‘牧马奴也,与蛮夷无异’。

    便是在那般恶劣的条件下,老秦人一步一个脚印,用一颗颗人头、一笔笔战功,成功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:一扫六合,统一华夏!

    而在秦逐渐强大的过程当中,老秦人最引以为豪的,便是大秦锐士的无双兵峰。

    世人皆知:秦有纵横家,名张仪,凭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关东,使秦不费一兵一族,而得关东列国争相割土以求和。

    后世甚至有一纸《六国论》,着重反思了六国之亡,不在秦之强大,而恰恰在于六国各怀鬼胎,宁肯割土事秦,也不愿真心联合抗秦,从而使得秦愈发强大,以至于到了六国即便联合,都已经无力回天的地步。

    却很少有人思考过:关东六国,为什么宁愿割土事秦,也不愿奋起反抗?

    是不喜欢吗?

    当然不是。

    关东六国之君主,英明也好、平庸也罢——至少不会是蠢材。

    站在君王的角度,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,其实都是最符合本国利益的决策。

    而割土事秦,听上去怂的一批,一点血性都没有,甚至还透露着满满的愚蠢气息;

    然实则,对于彼时的列国而言,割土事秦,已经是性价比最高、损失最小的选择了。

    ——张仪游说六国,靠的从来都不是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;

    而是张仪身后,数十万大秦锐士手中的三尺不崩之剑!

    与其说,张仪空口白话,便为秦赢来无数城池、土地,倒不如说,是张仪握着一把名为‘我大秦锐士足百万’的青铜剑,架在列国君主的脖子上,逼着列国割土保命。

    诚然,正如后世那纸《六国论》所言:今日割五城,明日割十城,然后得一夕安寝;起视四境,而秦兵又至矣。

    今天割,明天割——日日割,都只能换回当夜睡个好觉;

    睡醒天亮,秦人的军队又来了,又该割让土地了……

    听着是憋屈,是愚蠢;

    但不割行吗?

    割了,你损失一城,起码当天不用打仗、当晚还能睡个好觉。

    可若是不割,那就是立刻就要打起来!

    最后的结果,极大概率是秦大胜,你大败;

    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砸下去,最终换来的战果,很可能是被秦夺走十城!

    而在战争开始之前,你原本可以只割三城,就省下这整场战争的投入,以及所有其他的损失……

    这就好比你面前摆着两颗药。

    都是毒药。

    左边这颗,吃了立马死;

    右边这颗,吃了之后会越来越难受、越来越虚弱,直到最后难受的不行、虚弱的不行了,你才会死。

    你当然不愿意吃这两颗毒药当中的任何一粒。

    可倘若,除了这两颗摆在你面前的毒药之外,还有一把顶在你脑门上的枪呢?

    两相全害,取其轻者。

    ——当两个选择都很糟糕的时候,只能选择相对不那么糟糕的那个。

    战国末期的关东列国,便是按照这个行为逻辑,做出‘割土事秦’的决策。

    而老秦人为之自豪的,从来不是赳赳老秦,出了个耍嘴皮子的张仪;

    真正让老秦人为之自豪,甚至到了即便秦亡已经数十年,更已经被如今汉室定性为‘非法统治的伪政权’,也仍旧让老秦人缅怀、唏嘘的,是支撑着张仪在关东疯狂作死,却非但没死,反而还换回一座座城池、一片片土地的大秦锐士。

    对于老秦人而言,真正的强大,便是我强大到不用拔剑出鞘——仅仅只是把手伸向剑柄,你就已经跪地求饶了。

    对于老秦人而言,真正强大的国家,是国家强大到根本不用调动军队——仅仅只是军队存在,就足以让敌人胆寒,宁愿屈辱割土,也绝不愿开启战端。

    曾经的老秦人,曾这般强大;

    曾经的老秦,也曾这般强大。

    缅怀之余,关中的‘老秦人’们也曾断定:有生之年,怕是看不到汉家,再强大到那个程度了。

    而这一次,老秦人们惊喜的发现:类似的端倪,似乎开始显现了。

    ——敌人,开始割土了!

    没有人比老秦人,更懂得敌人割土,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
    敌人,完了!

    割土一旦开始,那紧随其后的,必定是周而复始的我方武力威胁、敌人割土求和。

    如此循环往复多次后,总有那么一天,敌人会因为接连不断的割土,而弱小到即便割土,也没资格换回和平的程度。

    我方也将因为敌人不断割给自己的土地,而强大到敌人无论割土与否,都能轻易把敌人剩下的土地打下来的程度。

    到了那一天,敌人的割土才会结束。

    准确的说,是从那一天开始,敌人已经没有机会割土了。

    敌人的每一寸土地,都将是我方的囊中之物,唾手可得……

    “河西之地啊~”

    “吸溜!”

    “当是比河南地,都还要更加肥沃、辽阔的草原?”

    如是一语,又惹得茶肆内众人浮想联翩。

    对于草原,又或是畜牧,老秦人并不陌生。

    ——早在宗周伊始,最早被封到秦地的先祖,便是被周天子委以‘养马’之任,封到了这八百里秦川。

    彼时,都不用去北方——秦中本身就是草原!

    出了咸阳城,就是大片青绿的草场!

    甚至到了百十年前,出咸阳城十几二十里,也依旧能看见若隐若现的青绿。

    既是老秦人大部分依旧以农耕为业,但在秦时,却也是有一支依附老秦的外族,是完全以游牧为业的。

    ——秦惠文王、昭襄王时,他们叫义渠部;

    到了始皇嬴政之时,他们,已经变成了‘义渠人’。

    如今的义渠人,更是大都已经没有了‘义渠’的概念,基本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的大熔炉。

    他们当中的勇武者,如今被誉为:北地骑士;

    他们当中的贵族,有当朝九卿、曾经的义渠王子。

    当然,还有相当一部分人,流入了曾经的老秦、如今的关中,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汉人。

    此时的茶肆之内,便有好几个流淌着义渠血脉,自先祖口中听说过游牧之时,却半点不觉得自己‘不是汉人’的农人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人来说:匈奴人开始割土——尤其还是割河西这么一块草场,只意味着两件事。

    一:割土求和,仅仅只是个开始。

    割了河西割东海,然后再割幕南,就没地方割了。

    没得割,那就没得谈;

    没得谈,那就只能打……

    二:拥有草场之后,汉家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畜牧业了。

    而畜牧业——尤其还是属于汉家自己的畜牧业,自然不可能假外族之手。

    外族不可信,本族农人又不擅长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汉家日后的畜牧业能仰赖的,便大抵是这些即流淌着游牧民族血脉,又无比认同自己‘诸夏’身份的义渠人……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